前进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者:区发改局   发布日期:2012-10-15 16:15:45   浏览次数:10933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前进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要理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区人民,扎实推进“一区三中心”建设,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省市发展要求,又符合区情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为“十二五”乃至更远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性突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抓重点、攻难点、求实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截至2010年底,全区财政总收入从5858万元达到1350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从2990万元达到7277万元,实现了翻番;累计向上争取资金3000万元,为前进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规模工业企业从4户增加到17户,工业产值实现了五年翻两番,民营经济总收入42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分别实现3.63亿元、4.4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和4.5倍。形成了以规模企业为骨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多轮齐转、多元发展、多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实施了“一区三中心”发展战略,产业集群化特色渐趋凸显。抓园区、上项目、做产业,围绕“一区三中心”建设不懈怠,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立足于打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场区合作实现共赢,园区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解决了区域经济发展项目落地瓶颈制约。定位为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和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工区特色鲜明,以九阳大豆加工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已经入驻园区;再生资源集散配送中心建设、高端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现代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雏形日益显现;补长工业短腿、壮大三产实力,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培育思路进一步明晰,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通过区属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企业产权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加快了民营化进程,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第一产业稳中有升的发展格局。目前,前进区已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十一五”期间,新上项目40个,项目资金总额达到321900万元人民币,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超千万元项目35个。通过全民创业,政策鼓励与引导,民营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后劲。

——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利增长较为显著。抓热点、谋福祉、重落实,凝聚了人心,提升了人气,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十一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步。社区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对各办事处及社区进行了维修改造,新建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星级社区、特色社区等载体建设的不断深化,社区管理体制实现创新。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就业和再就业全方位扩大,惠民政策得到大面积落实;坚持教育事业优先,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农民年均纯收入 5000元,比2005年增长8%;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26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 ;享受城乡低保人数达到 5119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23人,比2005年增长13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坚持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放在首位,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期盼的地方做起,将医保政府匹配资金由3%提高到5%,并解决了提标前拖欠老干部医药费,职工住房公积金政府匹配资金从1%提高到5%,将教师职称工资兑现到2003年。

——加速了社会事业改革的步伐,一些历史遗留难题得到妥善解决。抓改革、强基础、上品位,扭转了社区建设、社会事业投入滞后的局面,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们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敢于负责、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致力于推进改革整合资源,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大多方投入力度,才有了第七小学、十一小学和十六小学扩建改造和新建,才有了十二小学的成功置换,才有了各办事处、社区面貌的焕然一新。彻底解决了和平医院历史债务,经营状况逐步好转,职工收入逐年增加,一个濒临倒闭的医院,一跃成为佳木斯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五年来的改造建设,全区固定资产增殖5000余万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扎实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幼儿园、老年公寓、二旅社、四旅社等10户企事业单位249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化解,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一个人心思上、人心思变、人心思改革、人心思发展的良好政治局面逐步形成。

----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进展迅速。抢抓机遇,进行棚户区升级改造,先后建设云峰小区、康居家园,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引进资金加速商住综合开发,金港湾、我的家、山水家园、宜福家园等一批商住小区拔地而起;强化城市管理,开展“三无”、“三有”专项整治,实施城市绿化升级,主次干道建设维修改造,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开展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修建“村村通”公路6.5公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四是。o 发展——从前进区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的趋势明显,全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与地区产业战略性升级,引发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借助外力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了可能。二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坚持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国家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启动内需,加强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重大决策措施,将有力拉动经济攀升,为加快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政策支持。三是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法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生产环境、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搭建了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平台,这将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前进区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是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快速推进,以及佳木斯市“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两区两带一城”战略,推进“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开放兴市、创业富市”,实现工业销售收入上千亿,这些都为前进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前进区的自身发展条件来看:前进区是佳木斯市中心城区,既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占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与其他区县比较,有资源上的相对优势,这为前进区打造地域品牌、发挥区位特色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前进区是佳市的门户和窗口,是交通中心和客、货流集散中心。火车站、公路客运枢纽站、港务局、航空售票站位于本区内,交通极为便利。是佳市的商务服务中心,本区内宾馆、酒店、写字楼、餐饮、娱乐、金融机构等商务服务数量众多,构成了前进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条件。是我市江海联运的起始点,从这里出发可以直通太平洋及世界各地。二是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前进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特色渐趋突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三是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前进区作为佳木斯市的老城区,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数量众多的教科文卫机构,有相对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是佳木斯市资金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交通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四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所具有的创业的意识、思变的精神、实干的品格、致富的理想,必将对前进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主要挑战

目前,前进区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地域狭窄,发展空间不足。东临东风区,西为向阳区,北临松花江,城区空间发展的唯一方向是南部。火车站和铁道横亘在前进区中部,阻碍了城区向南发展。二是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发展受限。三是政府西迁、省农垦总局搬家、佳铁分局撤销,传统的行政中心功能日渐消失,新的区域功能定位仍在逐步探索、培养和形成中。四是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对落后的经营管理,相对缺乏的资金来源和相对缺少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自身经济基础受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影响加大。五是经济管理权限的影响。由于区级政府职能不全,经济管理权限十分有限,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力不足。六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尚有不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前进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大发展、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奋力进取,乘势而上,就能克服和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区级经济社会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坚持调结构、上项目、扩内需、促开发,强化管理服务职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强化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强势提升,弱势做强,全面实施“一核二集三增长极”总体战略,努力构建“一站两线两带十组团”城市空间优化模式,加快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力争把前进区建设成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城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在遵循中央和省、市委确定的原则基础上,结合区情实际,着重把握好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必须突出加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的振兴,社会矛盾的化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要站在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研究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环境和区位优势,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跳出“前进”看“前进”,跳出“前进”发展“前进”,走区市联合、区区联合、区县联合的“三联”之路,做好场区共建这篇大文章,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必须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前进区经济结构中存在一产不优、二产比重小、三产质量效益不高,特别是缺乏大项目支撑等问题。要紧紧围绕“一核二集三增长极”战略的总体思路,繁荣三产,发展二产,优化一产。突出发展城市生产生活服务产业,完善服务功能,抓好现代服务业建设,形成现代旅游服务、高端金融、再生资源集散配送等产业集群,为更好地实现城市核心区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必须突出改革成果惠及民生。人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必须坚持“万物民为本、万事民为先”的理念,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区建设,完善便民利用服务平台;更加注重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更加注重职工收入和福利的提高,稳步兑现教师职称工资;更加注重民生,推进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全区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快乐,更加富有尊严。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整体上层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上档次,整体工作全面达标上水平,人民生活小康富裕上台阶。到2015年,全区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实现133.4亿元,增加值实现38.9亿元,实缴税金实现1.3亿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26%26%8%。规模工业产值实现25亿元,增加值实现10亿元,利税实现9,730亿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20%20%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00万元,平均年增长15 %农民年均纯收入 8000元,年平均增长 8 %;新农合参合率100% ;享受城乡低保人数达到 7000 人。实现前进区“十二五”计划的宏伟目标,大体可分为“一年起步、三年振兴、五年跨越”三个阶段性目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全力实施“一核二集三增长极”总体战略,推进“一站两线两带十组团”建设,全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

第三章 发展思路与总体战略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要以增强综合实力为目标,以“两区两带一城”建设为契机,以城市功能载体建设为依托,以构建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一核二集三增长极”总体战略。

第二节 “一核二集三增长极”的总体战略

 “一核”:确立前进区为全市“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定位。结合佳木斯市“十二五”城市总体发展思路,从前进区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十一五”期间发展所奠定的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推进“一核二集三增长极”战略,把前进区建成发展定位清晰,主体功能分区合理,优势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核心区

“二集”:即集约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和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增长极”:即打造城区发展的三个增长极:第一个增长极是以证券、商业银行、小型贷款公司等多渠道金融机构竞相发展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业、以旅客集散中心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业、以新玛特等商业企业为核心的新商圈、以再生物资集散园为中心的专业物流业、以金融服务中心带动的总部经济圈等现代服务业增长极。第二个增长极是火车站周边地区黄金商圈综合开发增长极。第三个增长极是以现代农业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增长极。

第三节  集约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前进区可供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必须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城市核心区定位,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现有空间布局。

——优化现有空间布局,创建集约化的空间发展模式,需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空间结构要紧凑,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推进“退二进三”,实行土地置换,将附加值低、增加值低、总产出低的工业企业迁出主城区,腾出土地发展高产出、高增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三是向空中地下发展,实行棚户区改造,提高居住容积率,把棚户区从单纯住宅用地改建成商住综合用地,可以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开发地下商业街,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四是跳出地域限制,发展“飞地经济”。依托“场区共建”项目佳木斯现代农业园区”约220万平方米的土地规模,解决前进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优化现有空间布局,创建集约化的空间发展模式,需要谋划“南延中提升”的城市空间布局,确立前进区在佳木斯市“六中心”的功能定位。按照佳木斯市东优西兴南延北展中提升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在空间发展方向上要着眼于打开向南通道。目前区内仅有的两个通道远远满足不了南部发展的需要,利用哈佳客运专线及佳木斯与周边城市城际快速铁路建设、改造佳木斯火车站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省市立项,推动建设上跨式候车室,使火车站南北两侧都能够集散客流,成为一条客流通道;同时积极争取打通站前南北断头路,争取新建一至二条上跨式通道。积极争取拓宽改造中山街、安庆街通道,提高通行能力。重点强化铁路以南区域的科研和职教、农资集散功能,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解决空间发展,要做好中提升文章,在行政中心西迁后,要及时转变思路,转换定位,强化综合服务能力,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提高商贸、居住、基础教育、餐饮、交通等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把前进区建设成佳木斯市的交通中心、客货流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住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人才聚集中心

—区位会城区辐射能力,把强势做强,弱势办强,的市场建设新格局,——优化现有空间布局,创建集约化的空间发展模式,构建“一站两线两带十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发展布局上围绕佳木斯市“十二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原有基础和现存条件,挖掘潜力,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分区,清晰定位,形成“一站两线两带十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站”:利用哈佳客运专线建设、改造佳木斯火车站的契机,推动站前地区的综合开发。重点发展宾馆、酒店、写字楼、商务中心、名优精品及旅游用品零售、快餐等行业,缩短空间距离,在留足火车站发展用地的前提下,把商业区前推到站前路沿线。

“两线”:利用改造佳木斯火车站的契机,推动建设南北互通的上跨式候车室,打通和平路、顺和路,形成两条跨越铁路的通道。力争拓宽改造中山街、安庆街通道,实现铁路南北两线繁荣。

“两带”:适应市政府建设“北方水城”、“滨江新城”的新举措,在松花江边建设水岸景观、休闲娱乐服务、亲水宜居带,改造王三五河,建设两岸水岸景观、亲水宜居带。

“十组团”:依据现有基础,挖掘发展潜力,突出优势地位,发挥服务功能,集聚相关业态,形成次级中心,促进城区组团式发展。一是以金融大厦为载体,建设金融超市,吸引相关机构,形成金融服务组团;二是以游客集散中心为主体,集合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旅游用品销售等企业,形成旅游服务组团;三是以办公楼、写字楼、商务楼相对集中的中山街、长安路,发展各类商务、行政、中介咨询服务和货物代理的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形成总部经济组团;四是以新玛特、宏博、大商、三江国际家乐福商城为核心,完善周边商业业态,形成新商圈;五是引导同类服务企业相对集中的街区,形成专业特色街区;六是以九阳为龙头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形成产品加工企业组团;七是以再生物资集散配送中心为龙头,带动再生物资经销、流通、加工企业,形成再生物资集散加工组团;八是以农垦科学院以南安庆路两侧和南岗村所在地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形成现代农业组团;九是以铁路以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垦科学院等相对集中的职业院校为依托,发展服务于佳市“工业立市”、“大项目、大市场、大产业、大园区”的职教基地组团;十是在西林公园、水源山公园、沿江公园周边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社区,在六小、十一小学、七小等名校周边建设名校校区房社区,在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建设高档商务公寓、住宅社区,满足多种多样、多个层次住房需求的宜居组团

第四节  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扩大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确立繁荣三产,发展二产,优化一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根据历史基础与自身条件,突出发展城市生产生活服务产业,完善服务功能,抓好现代服务业建设,形成现代旅游服务、高端金融、再生资源集散配送等产业集群,为更好地实现城市核心区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园区建设为龙头,重点培育产业项目,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好大项目牵动的同时,突出抓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做足增量。优化发展第一产业,根据南岗村紧靠城区的地域优势,发展城郊型农业,调整种养植结构,同时开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实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根据前进区地域空间狭小,产业基础薄弱,现有产业以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为主,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的现状,发展大工业、大项目、大市场、大产业、大园区不太现实。确立以“一核二集三增长极”总体战略为指导,实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在重点项目周边发展相关企业群,在同类企业相对集中的街区发展专业街区经济群,在龙头企业上下游建设配套企业群。

——在产业发展目标上,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强化原有集群,积极引导现有集群,充分利用项目带动新的集群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

一是构筑食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今年要加快推进九阳大豆优选、白云禽业等新建项目,促其投产;重点扶持大明宝贝面粉、如意饺子、泽龙油脂、雪源面粉、富城科技、科佳干燥设备等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带动南岗村发展,抓住四丰山综合开发建设机遇,依托南岗村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推进都市型农业区建设。

二是构筑高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在巩固高端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动作的方式,与市金融办谋划筹建“金融中心”项目,推进海通证券、哈尔滨商业银行与两户小额贷款项目落地,并通过同业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房地产公司、评估公司等的业务合作,推动高端金融服务集群化发展。

三是构筑新商圈集群。抓住丽江国际商城入驻前进区的契机,通过扶持贯通新玛特、家乐福超市、龙翔、宏博地下商业资源,完善周边商业设施,吸引其他商业业态,使其形成新商圈。壮大商业批零市场,发挥顺和街药品批零一条街优势,以金天、宝泰、大仁堂三大医药批零企业为依托,建设我省东部地区最大的药品集散地。

四是构筑汽配物流服务等特色街区集群。抓住安庆路道路拓宽改造机遇,加快推进汽车服务基地建设,以其带动安庆路农机大市场、二手车交易中心,站前路汽车修配一条街的壮大,促进汽配服务业集群发展;以安庆路、胜利路、中山路、站前路之间区域为中心,大力发展物流配送服务。

五是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再生资源配送中心建设为依托,引进佳兴塑业、晨光废旧物资加工等配套项目,通过对进口废旧钢材、废塑料、废旧橡胶、废家用电器等再生资源拆解、环保处理、再制造等过程,拉长产业链,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使前进区成为佳木斯市乃至我省的再生资源集散地和区域加工中心。

六是构筑餐饮旅游服务集群抓住金世旅游集团与中国国旅合作开发航空旅游的机遇,在巩固现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开发域内冰雪旅游、观光旅游、国内旅游线路,发展壮大前进区的旅游产业,以此带动业已形成的餐饮、旅游服务和娱乐业发展,促进旅游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强化税源经济 增强经济实力

大力发展税源,培养财政支柱产业,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和招商引资、新上项目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振经济,培植壮大税源的主体,推进税源经济健康发展,要

不断做好培植纳税大户工作,使之成为税源经济的基础和保障。要加大对区域内各类企业联系和服务力度,给予最宽松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促进其成为税源经济的骨干力量。“十二五”期间,纳税超百万元企业达到20户,超50万元企业达70户,超10万元企业达到120户,培植民营大户超亿元产值企业达10户,超千万元产值企业70户,创出20个地方名牌特色产品。增强调控能力,理顺机制,强化税收征管,从严财政监管,进一步规范财政秩序。

第二节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提升工业水平

在“十一五”期间前进区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坚持特色,深挖潜能,继续全力打造医药机械、装备机械、农机配件、防爆电器、塑料制品、农资种子、能源化工、粮食加工、食品加工、食品生产、印刷制版、再生资源等其他生产加工型企业的工业群体,发展和引进节能、技术含量高的紧凑型产品,实现工业强区,壮大财力实力,通过引进、联合、调整优化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大的产品,拉动前进区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上大项目,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以农业园区为依托,以规模工业企业为骨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多轮齐转,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提升工业水平,使工业成为税源经济的强力补充。

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突出项目和园区建设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大开放促发展。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创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通过海外朋友、亲友、同学进行情感招商;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工具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招商;通过哈洽会、三江旅游节会招商;通过省内外、友好城区进行特色招商;通过南联北开进行走访招商,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确保前进区招商引资额逐年有大幅度递增。

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增强财政的后劲。坚持发挥特色优势上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楼宇商务、信息中介、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着力辟建旅游服务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科技文化中心,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积极发展大豆系列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粮食加工、塑料制品、印刷制版与包装、农资种子、农机配件等八大工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支柱企业,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国内外500强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项目开发和技术合作上,形成项目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前进区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前进区汇

集。

要加速农业园区建设的步伐,在规划好现有驻园企业的同时,围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落实责任领导,引导更多的项目向园区聚集,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配套延伸,形成一大批项目,以一个项目合作成功带动一批项目落地,使之成为前进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进一步壮大前进区的税源经济。

第四节 构筑紧凑型综合功能新城区

提升城区建设管理水平

善解决设历史遗留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干部群众期盼的地方做起,“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城市核心区、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宜居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针对前进区地域狭窄的现实状况,要向地下和地上要发展空间,建立紧凑型核心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市规划,新建改建拓宽道路、打通断头路。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各项管理功能。二是推动集约紧凑型居民住宅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以改善全区居民居住条件和建设滨江、亲水宜居新城区为目标,加大城区居住密度,降低建设成本,促进全区房地产特色开发建设。完善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加大改造棚户区步伐。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七城同创”为目标,努力把前进区建成空气清新、环境整洁、市容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城区。深化环卫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环卫整体工作水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五节 实施积极的社区服务战略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起以地域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拓宽社区服务市场,大幅度增加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的网络化和产业化。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强化社区管理,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社区。

“十二五”期间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创建精品社区。启动城乡社区示范工程,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等服务设施和功能,重点开展特色社区、创建评选活动,形成一街道多特色、一社区一品牌。在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把金港湾、山水家园、枫桥河畔社区与田园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等建成全市精品社区。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社区基础建设。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和社区建设社会建的原则,抓住全市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建设管理升级年”等机遇,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层面上加大对街道及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入、商企赞助、社会捐助三方合作的方式,尝试改变以往单纯拨款的方法,逐步转为一种“社会投资”的社区建设模式。力求在社区建设领域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使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实现“百分之百”目标。三是整合社区资源,实施积极的社区服务战略。发挥各类社区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吸引多种经济成分进一步拓展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托幼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同时,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资助、政府参股等形式,积极开拓社区服务市场,由以往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逐步转变为政府间接推动、协调和监察社区服务的运行。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的网络建设,真正把社区办成方便群众生活和就业的“特色区”、“保障区”。四是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实现社区管理上的突破。进一步完善以群众评价为主的民主式管理体系,通过理顺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切实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尝试体制创新,逐渐缩小、分解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范围,为社区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把构建市民社会、推动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成长作为社区发展的根本目标;把街道社区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居民互助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发育的成熟度,作为衡量社区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把建立社区组织与居民、政府、市场经济组织的合理关系,作为提高社区建设成效的先决条件;把转变行政职能、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作为政府支持社区建设的首要工作。

第六节  建立新型运行体制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二是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实行城乡低保补贴发放标准的动态调整,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认真落实好困难家庭、居民和特殊人群的各项救助、补贴政策。采取实物配租、发放廉租住房补贴等方式,力争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完善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制度。建立政府主导、民办互助、法人管理、成本核算的各种新体制,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和公益就业岗位,全面落实优抚政策,提高困难群体、残疾、孤儿等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水平。四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深入实施“一帮一”扶贫解困和红十字扶危济困等活动,切实解决关系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十二五”时期的不断努力,逐步建立起人人享有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节 加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以“三优”文明城区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明素质。以“快乐舞步”为切入点,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工程。加大对城市各类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加快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实施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培植企业集团的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新产品开发质量,继续保持前进区综合科技实力位于全市前列。继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管理。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各校特色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四是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面覆盖、基础设施完备的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视发展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医疗卫生事业,加强食品监督管理,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补偿制度,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五是完善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自治、优化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深入发展。到2015年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7%以上,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八节  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施重点群体统筹就业

一是多层次全方位促进就业的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调节结合,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并重,统筹城乡就业二是结合前进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提升的需要,积极开展定向、定岗及订单式培训,增强岗前、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按照相关政策,把其他符合培训条件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加强后续服务,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四是继续抓好小额担保贷款落实。认真审核贷款人相关手续,保障小额担保贷款资金发放的合理、公平、安全。五是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和公益性就业岗位。把促进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作为重点,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定期开展公益性岗位需求情况调查,重点安置经过援助仍然无法实现就业的特殊就业困难人员,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第九节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进一步推进政策公开,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人员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到2015年社会治安状况达到城区最好水平。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公民守法和维护自身权利的自觉性。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完善拥军优属保障资金,使部队两用人才的培养面达到80%。巩固提高省级双拥模范区成果。

第十节  强化农村和农业工作

加速农民的市民化进程

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精品农业,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的市民化,推进前进区农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1300万元,畜牧业总收入240万元,劳动力转移总收入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人均收入年递增8%,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把南岗村建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小康村屯。

第十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继续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安全防火责任制,建立安全长效机制,保持安全形势的长期持续稳定。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安全监管体系,增强安全监管能力,实现安全工作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全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水平和事故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稳中有降,安全生产形势长期持续稳定。

第五章 主要措施

第一节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好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动员引导有识之士来前进区办实业办市场,认真落实市区两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使前进区增强吸引力。继续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优化环境,牢固树立你繁荣我光荣的区域经济观念,进一步加大对区域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力度,本着“你发财,我发展;你赚钱,我收税;你有事,我服务”的原则,给予最宽松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对国务院、省、市发布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法律政策吃透精神,用足用活。三是优化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大力度搞好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及社会治安,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安全、文明、整洁有序的社会环境。四是大力优化服务环境。区政府各部门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法规、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工作,重点帮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引导企业广开思路,由单一向金融部门融资转变为合资合作方式,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在管理上提高水平。以环境最佳为方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完善政府和企业管理体制

推进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提档升级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务创新,把政府管理的重点转向维护社会公平竞争,加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建立高效、协调、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弱化政府对微观的检测分析,把握经济规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精简机构,严明纪律,改进行

风,强化廉政监督,提高公务员素质。

第三节 促进“三联” 发展规模经济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依靠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和相关行业、连带产品的延伸开发,壮大企业规模,走项目牵动,集团推进的路子。坚持“工业为主,多种经营、多元发展”的方针,以联营、联合、联牌的“三联”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系列开发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在“十二五”期间,将培育形成达亿超千过百的规模企业群体,要从以下四个途径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发展强省、强市的产业调整机遇,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资料生产经营的方向发展,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二是充分利用市内的“四闲”盘活存量资产,变闲为宝,走投资少,见效快的捷径。三是引导对区内外的产业结构相似、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大胆实行联合兼并。四是在挖潜改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引进外国、外地资金,通过“跑部上省”等形势融通有关专项资金。采取职工入股、清欠回收,吸引个体私营大户等社会各种闲散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第四节  加强保障措施落实

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树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法行政和勤奋廉政的观念,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专项推进和监督跟踪问效机制,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断强化领导和服务职能,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